二十年大品牌 专业 专注

重庆智豪律师事务所

地址:重庆市红锦大道57号嘉州协信中心B栋25楼(重庆市高级人民法院斜对面)

控辩关系概述

 重庆智豪律师事务所系西南地区首家专做刑事辩护律师事务所,代理了赵红霞、刘汉刘维系列、厦大教授艳照门案、四川交警开房丢枪、李昌奎、四川送不作为锦旗被拘案、数百件厅处级贪污贿赂案等三千余件刑事辩护案例。专做刑案-----智豪更专业!
 全国免费咨询热线:4000236156

 
        围绕着“控辩关系”举办论坛,展开充分的讨论不仅是十分必要,而且是迫切需要的。中国恢复法治建设、恢复律师制度 三十年多了,通过三十年的实践,总体来说,我们的控辩关系经历了:都是一家人、都是国家干部;到律师制度改革脱离国家干部身份,开始逐渐产生冲突;到矛盾 激化水火不容;现在再逐渐过渡到理性思考的过程。下一步能否真的回归到控辩一家人、控辩审三方法律共同体的状态,也许在我们这代人里能够实现,但是要靠我 们努力。三十年的实践过去,我们该总结了。   我们可以看看会议论文,从中不难发现,这么多优秀的检察官写出的文章中充满了理性的思考。文章理论性很强,系统性、全面性勿容置疑,水平很高,都值得辩护律师们学习。    在不同场合、参加不同的研讨会,我们都会发现控辩双方在理论交流上,无论是论坛也好、研讨会也好,几乎没有障碍,能够形成许多共识。但是为什么在实践中还常常是冲突为主流、平等的交流和协调是另类?这是我们要思考的问题。    换句更直接的话来说,今天发表论文的检察官,在明天的工作中,是不是能够更多的架起信任的桥 梁、理性面对冲突与对抗,面对就是为了与公诉机关对抗而设立的律师制度下,建立起来的一支律师队伍;再换一个角度讲,是不是既然在这样的层面上,市检察 院、市律师协会都在场开会研讨了,控辩双方基本形成共识,实践中的问题就迎刃而解?答案是否定的。    这样的会还要开,这样的主题还要谈,为什么?不论是理念、还是理论,与实践之间缺少衔接,这东西就是规则、就是控辩规则。也许有人会问,怎么没有规则? 刑诉制度运行了三十年,没有规则怎么可能。实际上,我认为我们目前的规则应该叫原则,目前是只有原则、没有规则。    在国外一些国家,比如我考察过的加拿大的司法制度中,公诉人也叫国家律师,除了有专职的公诉人 外,国家也会付钱聘请职业辩护律师作为公诉人,一旦被聘请了,就叫国家律师,代表国家履行公诉职能。于是许多律师上午是公诉人,下午当辩护人,今天是挣国 家的钱当公诉人,明天挣当事人的钱又是辩护人。可以想象, 上午的控、辩双方,下午就可能变为辩、控双方。他们为什么没有控辩关系的平衡的问题,他们为什么不用开这样的研讨会,研究解决控辩平衡、控辩关系的问题, 一句话他们有沿袭下来的规则。在香港考察,我也看到了也有“外判制度”,也是较为典型的律师与法官的职业身份的临时转换。并且,任命为法官时,有此经历的律师会被优先考虑。   在我们国家这样的转变行不行?不行。在我们国家,如果让辩护人去当公诉人,就算让我本人去当公 诉人,也会难以控制地、不由自主地高高在上。谁不想在这样的控辩竞技中永当胜者?而我们的过于原则,根本不叫规则的制度设计是允许我有这样的机会的,我为 什么不用好对我有利的规定大展拳脚呢?    正是由于这样,对于控辩双方只有过于原则的规定,于是在具体的案件的审理过程中,让控辩关系始终没有理顺。    我们看到这种对抗从法庭内的询问、举证、质证、辩论开始,延伸到法庭外的正常业务交往,从个案中的个体延伸到两个群体。    具体来谈,比如法庭询问。控辩双方的询问有没有界限?控辩双方的界限相同吗?哪一方可以诱导性发问?哪一方只能问开放的问题?哪一轮只能问开放的问题? 哪一轮可以问诱导性的问题?主询问要遵循什么原则?交叉询问要遵循什么原则?主询 问一方怎样询问才能平复因交叉询问带来的尴尬?我们知道,开放的问题需要回答者提供更多新的信息;封闭的问题不需要对方提供太多的信息、甚至无需对方提供 信息。这些我们是没有规则的。于是在法庭上,双方都在不停地用开放的问题、封闭的问题混合着发问,试图得到自己想要的结果。没有得到自己想要的结果,甚至 还要进行政策教育,任何一方提出反对都会引发冲突。因为没有规则,所以法庭也没有办法判断对错、禁止一方的发问。这样,从庭审开始双方就产生了隔阂。于 是,我们发现我们的目的没了、我们的目标偏了,本来是为了揭示案情,结果演变成争高下。    国外是有规则的:主询问一方只能问开放的问题;交叉询问一方可以诱导性发问;主询问一方还有机会平息不利的影响。在我们的诉讼体制下,什么样的询问我们可以定义为开放的问题,什么样的是封闭的、诱导的问题,我们有没有定义?    再说举证质证:控辩双方都存在问题,但是由于控方承担的举证任务重,所以好像是我本位主义,只说了控方的问题。    我们把证据分为言词证据、派生证据、原始证据。对于大量的庭前言词证据,这一中国特色的证据, 控方要宣读的东西,控方怎么读?全读还是节选,节选到什么程度?读多了有人烦,读少是错误。靠这些写在纸上的文字,对被告人处以刑罚的,悲哀的是这些写在 纸上的文字要比当庭表述重要啊。没读到的部分辩护方怎么质证?被告人怎么质证?能不能要求多读或少读?    国外的庭审比我们的简单,没有庭前证言,证人一律出庭,只有原始证据和派生证据,案卷材料很薄。我们国家不同,面对大量的庭前言词证据,如果没有规则,只能产生混乱。
其他证据的举证是一组一组来举证、还是一事一事、一个构成要件一个构成要件、还是一本一本,还是一摞一摞,还是按案发时间、还是空间、地点等等,都没有规定。一证一质一辩、一事一质一辩,没有规则就形同虚设。
在我们的庭审中,对于质证方只能等待吗?举证一方随意控制、一方只能被动等待,这 种情况是一种平衡吗?现在的刑诉法规定,检察院要提供证据目录、证人名单,辩护方如果得到,可以通过证据目录大概猜测控方的举证情况和顺序。新刑诉法下, 辩方要随时带上全部案卷材料上庭。能不能控方提供一份举证目录,列明举证的顺序,这很难吗?    对于一组证据中,没有在举证时详细说明的证据,质证方有没有权利要求对方说明?没有详细说明的证据,对方能不能宣读后质证?    发表质证意见和法庭辩论的界限和区别有没有?实践中,一些律师质证时跨界发表辩论意见,控方反感、法庭制止不了的情况也有发生。质证后的回应,不能全部说等到法庭辩论再说吧?不回应行不行?那还开庭干什么?是排练吗?    没有举证、也没有因为举证引起质证、或者没有对质证的回应,如何定性?为什么不能当庭坦然承认不能、不行、错误,放弃或纠正。    透过这些情况,我认为我们在举证质证环节也缺少规则,没有规则就打乱拳、就乱打拳,就会对不上火、就会擦枪走火,就没有实现举证质证的庭审意义,影响控辩关系。    最后法庭辩论,不清楚检察机关是不是有要求,公诉词是不是内部考核、装卷的要求,为什么许多公 诉人上来就读公诉词?而且有时不管法庭询问、举证质证环节发生了什么变化。有时候公诉词写的带有情感色彩、公诉人读得也有感情色彩。当然我不否认许多的辩 护人也这样做。这样的庭审就是“形式审判”,就是在排练。这样做下来的结果是控辩双方相互指责、距离越来越远。    控辩双方基于法庭调查的事实、结论、情节展开辩论、对抗、博弈、运用辩论的技巧,向法庭展现对被告有利的、不利的事实,这是我们要做到、做好的。现在越来越多的庭审在法庭辩论环节走过场,没有实质的交锋,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而没有任何制裁、后果,还是因为没有规则。   我想公诉人应该做得更好、带头做好!不仅是因为你们肩负着代表国家的正义。但是由于没有规则,或者内部的规定就让你向错误的方向发展,所以才有今天的样子。   要强调的是,控辩之间的关系应当主要由控辩之间解决,依靠法院制定规则全部解决不现实。法院的角色要靠后,它不能要求控辩双方对抗的内容精彩、它只能要求控辩双方按照程序来对抗。    我的发言提出了一些问题,也是向在座的老师、专家请教,许多问题我自己也没有想清楚,因为执业 律师没有精力、更没有能力研究清楚,所以,只能先提出问题。三十年的司法实践,我们可以总结出一些东西,把它制定成规则。否则,今天开会、今年开会我们定 这个主题,很必要;明年开会、后年开会还可以定这样的主题,也有必要。这样开下去,刑事论坛就变成了“形式”论坛了,因为它根本没有解决问题。请求各位教授研究、呼吁制定这样的控辩规则,请求公诉机关制定这样的规则。没有控辩规则,控辩关系将成为中国法律人永恒的主题。    现在控辩双方的关系存在问题,将来也会存在问题,不过在新刑诉法实施后,可能会有一定的转机,不是制度性的改变,而是因为控辩双方可以合法接触的机会多了,人熟好办事了。真正的转机只有在建立了控辩规则之后,才会有真正的转机。

智豪团队是重庆乃至西南地区首家专做刑事辩护的刑事律师所,团队旗下汇聚了一大批知名刑事律师、法学专家、博士等人才为确保办案质量,智豪律师作为首家向社会公开承诺所承接刑事案件经过全体律师的集体讨论以确定最佳的辩护方案——“集体智慧、团队资源”,结合刑事领域积累的广泛深厚的社会关系资源及刑事辩护的实战经验,“为生命辩护、为自由呐喊”。

团队讨论
点击进入